侯佩志,天津京劇院國家二級演員,工葉派武丑。
2000年至2006年就讀河北藝術職業學院,2006年至今天津京劇院工作,期間在天津藝術職業學院大專班進修,師承:石曉亮、劉少泉、穆祥熙、爾建國、張志遠、李少奎、白文剛等老師,2016年拜京劇表演藝術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石曉亮為師。
2016年在京津冀京劇人才展演獲金獎。
參加京劇“葉盛章”派的學習與演出。
常演劇目《刺巴杰》《時遷偷雞》《打瓜園》《九龍杯》《盜銀壺》《盜甲》《盜王墳》《三岔口》《三盜令》等。



在市委宣傳部的指導推動下 ,市文旅局、市文聯 、海河傳媒中心、北方演藝集團聯合舉辦了首屆天津市“舞臺新星”青年優秀人才評選活動,旨在為天津市優秀青年藝術人才搭建展示平臺,發掘更多青年舞臺藝術拔尖人才,共同打造天津市未來舞臺藝術名家。

侯佩志,天津京劇院的葉(盛章)派武丑,國家二級演員。

侯佩志,出生于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自幼好動,喜歡武術,九歲到無極縣燕趙武館學習武術,打下了良好的武功基礎。一次偶然的機會,村里舉行廟會,父親帶侯佩志看了一場戲,年幼的他被戲臺上美輪美奐的人物形象震撼了,戲曲的種子就這樣種在了他的心里。越是深入了解,他越是迷戀戲曲這門充滿魅力的藝術。

《九龍杯》中扮演楊香武
2000年,侯佩志報考了河北藝術職業學院,由于他有三年武術學習的基礎,所以對于戲曲的基本功很容易上手,通過持之以恒的練習和對業務的不斷探索,他在班上的成績始終名列前茅。起初,學校給侯佩志分的行當是武花臉,他先后跟隨張志遠老師、李少奎老師等花臉名家學習了《蘆花蕩》《坐寨盜馬》《打焦贊》《戰馬超》等劇目。

《打瓜園》中扮演陶洪

在學習四年半的花臉以后,侯佩志的基本功越發扎實,一招一式也更加輕盈有力。隨著對戲曲的深入了解,侯佩志萌發了轉行成為武丑的想法。“武丑的單邊戲比較多,基本是以自己為主的,我希望自己能成為舞臺上的主演。”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轉行學習,跟隨白文剛老師學習了《三岔口》《打瓜園》《擋馬》等武丑戲。武丑的動作戲很多,在訓練和表演時很容易受傷。轉行成為武丑后,侯佩志的腿受了一次很嚴重的傷,三年的恢復治療期內都無法正常走路,現在遇到陰天下雨腳還是會隱隱作痛,但這些困難都沒有讓侯佩志停下學習武丑藝術的腳步,他說:“我既然選擇了武丑,就有信心,通過我的努力,通過我的堅守,一定可以把武丑演好,因為這個舞臺上的丑就是我心中的美。”

《九龍杯》中扮演楊香武

2005年,從學校畢業后,侯佩志進入天津京劇院工作,先后向穆祥熙、胡小毛、劉少全等老師學習武丑藝術,期間又向張正春老師問藝,學習并演出了《臥虎溝》一劇,收獲頗豐。后跟隨“梅花獎”得主、著名文武丑石曉亮老師學習,并于2016年正式拜在石曉亮門下,學習了《盜銀壺》《打瓜園》《盜甲》《九龍杯》《刺巴杰》《時遷偷雞》《三盜令》等傳統劇目。

師父石曉亮為其化妝
“師父說戲很嚴格,他說上場如果抓不住觀眾的神就是白演。一個上場時的動作,有時就會反復練習一個下午。”侯佩志說:“通過師父的點撥,原本只追求動作漂亮的他突然開了竅,師父說要一人千面,不能千人一面,這句話重塑了我的藝術觀,我開始更注重于角色的塑造、人物的內心把握。”2016年,侯佩志以《打瓜園》一劇,獲得京津冀青年演員展示一等獎。

與師父石曉亮合影
侯佩志說:“藝海無涯苦作舟,我們這些師兄弟肩上擔著葉派武丑這門藝術的傳承重任,我一定會努力前行,我們有信心,一定努力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將葉派武丑發揚光大。”

與師父石曉亮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