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興,天津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工武生。
先后師從:武生名家閻邦建先生,張幼麟先生學習。2017年拜在,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張幼麟先生門下。
第六屆CCTV全國京劇青年演員電視大獎賽武生組金獎;
中國戲曲學院第五屆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研究生;
戲劇家協會會員;
天津市第十一屆《文藝新星》;
北京衛視傳承者文藝創新金獎;
津京冀武戲展演金獎;
天津市宣傳文化五個一批人才;
河西區青聯委員。
從藝經歷:1995年考入吉林省戲曲學校,和慈金良 馬云龍 二位先生學習練功。1999年在吉林省京劇院工作。2006年調入天津京劇院至今。
藝術特色:王大興潛心學習張派武生藝術。舞臺表演格調穩重大方,干凈利落。人物刻畫精準,恰到好處。功架規范,節奏分明,嗓音洪亮。
代表劇目:《白水灘》《挑滑車》《蜈蚣嶺》《金翅大鵬》《武松打虎》《反西涼》《取冀州》《戰冀州》《賺厲城》《戰馬超》《麒麟閣》《安天會》《飛云浦鴛鴦樓》《伐子都》《三岔口》。


在市委宣傳部的指導推動下 ,市文旅局、市文聯 、海河傳媒中心、北方演藝集團聯合舉辦了首屆天津市“舞臺新星”青年優秀人才評選活動,旨在為天津市優秀青年藝術人才搭建展示平臺,發掘更多青年舞臺藝術拔尖人才,共同打造天津市未來舞臺藝術名家。

王大興

9歲時,王大興以優異成績考入吉林省戲曲學校,主工文丑,并跟隨慈金良老師學習。慈金良先生出身梨園世家,他的父親是慈少全先生,祖父是曾給慈禧太后唱戲的慈瑞泉先生。

慈金良老師在給王大興化妝

王大興與馬云龍老師
13歲時,王大興進入了變聲期,為了保護嗓子便開始跟隨武功技巧老師馬云龍先生進行系統的訓練,加量練功,苦練跟斗。馬云龍老師的授課方式科學、系統,將戲曲和體操的練功方法進行了融合,讓王大興的跟斗質量迅速得到提升。

2005年,央視戲曲頻道空中劇院欄目直播封箱大戲“五五”《鐵公雞》,劇中的“押馬”一折,演員于翻轉騰躍中展示烏嘶蹄飛的驚險場面,以彰顯表演的默契與絕技。

《白水灘》劇照
那時的王大興雖然跟斗翻得出眾,但畢竟“隔行如隔山”,原本主工小花臉的他要參演武生角色,是一次非常大的挑戰。但他并沒有退縮,而是十分珍惜這次機會,加倍努力練功,最終以出色的表演完成了演出任務,他在劇中的騰躍高飄迅捷,落地穩健輕盈,在眾多武生新秀中光彩奪目,令全國觀眾眼前一亮。

王大興與閻邦建老師
《鐵公雞》的意外“出名”,讓他用一串跟斗把自己從文丑“翻”成了武生,也與武生名家張幼麟先生結下了不解之緣。因在展演中的突出表現,王大興有幸作為人才于2006年調入天津京劇院,從此開始武生的學習生涯。

二位老師在為王大興整理服裝(圖右張幼麟老師,中閻邦建老師)

師父張幼麟先生在給王大興說戲

《挑滑車》劇照

《賺厲城》劇照
天津京劇院的練功廳里有一塊沒毛的地毯是大興每日揮灑汗水的見證,轉工武生的王大興倍加努力,以斬獲多項殊榮證明了自己的努力:2008年榮獲“中央電視臺第六屆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武生組金獎;2009年考入中國戲曲學院第五屆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2012年其主演的《白水灘》一劇獲全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折子戲展演表演獎;2014年被評為天津市第十一屆文藝新星;同年,入選為第四批天津市宣傳文化“五個一批”人才、天津市河西區青聯委員;2016年獲北京衛視《傳承者》文藝創新金獎;2017年獲京津冀武戲展演金獎。

王大興先后師從武生名家閻邦建、張幼麟先生學習,并于2017年拜張幼麟先生為師。閻邦建老師是張世麟先生的弟子,張幼麟老師是張世麟先生的兒子,也正是因為兩位老師的悉心教導與嚴格要求,王大興才能在張派武生的路上走的如此扎實、穩健。

王大興與師父張幼麟先生、師娘溫淑琴女士

師父張幼麟先生在給王大興說戲
2017年王大興正式拜在了張幼麟先生的門下。王大興說,“師父在生活中對我非常關愛,教學中卻非常嚴厲,舉手投足、一招一式,對手眼身步的配合與樂隊鑼鼓經的運用都有著極其準確的規定和要求;在扮戲方面更是嚴格,從服裝到盔箱,頭應該怎么勒,靠應該怎么帔,對每個細節都事無巨細的嚴格要求,使我有了極大的進步和提高。”

《麒麟閣》劇照
王大興經常勉勵自己道,“我深知自己的功力還相差甚遠,藝術的修養還沒有達到理想的高度,把這些做好可能是我一生要努力的課題。但只要勤勉練習、不改初心,通過師父的言傳身教,手把手的精心傳授,我堅信自己一定可以把張派武生藝術學習好繼承好。”